UP | HOME

Tensorflow运行方式

Table of Contents

本章的目标:展示如何利用TensorFlow使用MNIST数据集训练并评估一个用于识别手写数字的简易前馈神经网络

准备文件

下载

run_training() 方法的一开始, input_data.read_data_sets() 函数会确保你的本地训练文件夹中,已经下载了正确的数据,然后将这些数据解压并返回一个含有DataSet实例的字典:

data_sets = input_data.read_data_sets(FLAGS.train_dir, FLAGS.fake_data)
注意:fake_data标记是用于单元测试的
数据集 目的
data_sets.train 55000个图像和标签(labels),作为主要训练集
data_sets.validation 5000个图像和标签,用于迭代验证训练准确度
data_sets.test 10000个图像和标签,用于最终测试训练准确度

输入与占位符

placeholder_inputs()函数将生成两个tf.placeholder操作,定义传入图表中的shape参数,shape参数中包括batch_size值,后续还会将实际的训练用例传入图表:

images_placeholder = tf.placeholder(tf.float32, shape=(batch_size,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IMAGE_PIXELS))
labels_placeholder = tf.placeholder(tf.int32, shape=(batch_size))

在训练循环的后续步骤中,传入的整个图像和标签数据集会被切片,以符合每一个操作所设置的batch_size值,占位符操作将会填补以符合这个batch_size值。然后使用feed_dict参数,将数据传入sess.run()函数

构建图表

在为数据创建占位符之后,就可以运行mnist.py文件,经过三阶段的模式函数操作:

  1. inference(): 尽可能地构建好图表,满足促使神经网络向前反馈并做出预测的要求
  2. loss(): 往inference图表中添加生成损失所需要的操作
  3. training(): 往损失图表中添加计算并应用梯度所需的操作

mnist_subgraph.png

推理

inference()函数会尽可能地构建图表,做到返回包含了预测结果的Tensor

  1. 接受图像占位符为输入
  2. 借助ReLu激活函数,构建一对完全连接层
  3. 一个有着十个节点、指明了输出logits模型的线性层

每一层都创建于一个唯一的 tf.name_scope 之下,创建于该作用域之下的所有元素都将带有其前缀

with tf.name_scope('hidden1') as scope:

初始化

在定义的作用域中,每一层所使用的权重和偏差都在 tf.Variable实例 中生成,并且包含了各自期望的shape:

weights = tf.Variable(
    tf.truncated_normal([IMAGE_PIXELS, hidden1_units],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stddev=1.0 / math.sqrt(float(IMAGE_PIXELS))),
    name='weights')
biases = tf.Variable(tf.zeros([hidden1_units]),
                     name='biases')
  • 当这些层是在 hidden1 作用域下生成时,赋予权重变量的独特名称将会是 hidden1/weights
  • 每个变量在构建时,都会获得初始化操作:

    • 通过 tf.truncated_normal 函数初始化权重变量,给赋予的shape则是一个二维tensor:
      • 第一个维度代表该层中权重变量所连接的单元数量
      • 第二个维度代表该层中权重变量所连接到的单元数量
      • 对于名叫hidden1的第一层,相应的维度则是[IMAGE_PIXELS, hidden1_units],因为权重变量将图像输入连接到了hidden1层
      • tf.truncated_normal初始函数将根据所得到的均值和标准差,生成一个随机分布

    +通过tf.zeros函数初始化偏差变量,确保所有偏差的起始值都是0

    • 它们的shape则是其在该层中所接到的单元数量

操作

图表的三个主要操作,分别是:

  • 两个tf.nn.relu操作,它们中嵌入了隐藏层所需的tf.matmul
  • logits模型所需的另外一个tf.matmul

三者依次生成,各自的tf.Variable实例则与输入占位符或下一层的输出tensor所连接:

hidden1 = tf.nn.relu(tf.matmul(images, weights) + biases)
hidden2 = tf.nn.relu(tf.matmul(hidden1, weights) + biases)
logits = tf.matmul(hidden2, weights) + biases

最后,程序会返回包含了输出结果的 logits Tensor

损失

loss()函数通过添加所需的损失操作,进一步构建图表

首先labels_placeholer中的值,将被编码为一个含有1-hot values的Tensor。例如,如果类标识符为“3”,那么该值就会被转换为 [0, 0, 0, 1, 0, 0, 0, 0, 0, 0]:

batch_size = tf.size(labels)
labels = tf.expand_dims(labels, 1)
indices = tf.expand_dims(tf.range(0, batch_size, 1), 1)
concated = tf.concat(1, [indices, labels])
onehot_labels = tf.sparse_to_dense(
    concated, tf.pack([batch_size, NUM_CLASSES]), 1.0, 0.0)

之后,又添加一个 tf.nn.softmax_cross_entropy_with_logits 操作,用来比较inference()函数与1-hot标签所输出的logits Tensor:

cross_entropy = tf.nn.softmax_cross_entropy_with_logits(logits,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onehot_labels,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name='xentropy')

然后,使用 tf.reduce_mean 函数,计算batch维度(第一维度)下交叉熵的平均值,将该值作为总损失:

loss = tf.reduce_mean(cross_entropy, name='xentropy_mean')

最后,程序会返回包含了损失值的Tensor

训练

training()函数添加了通过梯度下降将损失最小化所需的操作

首先,该函数从loss()函数中获取损失Tensor,将其交给 tf.scalar_summary ,后者在与SummaryWriter配合使用时,可以向事件文件中生成汇总值,每次写入汇总值时,它都会释放损失Tensor的当前值:

tf.scalar_summary(loss.op.name, loss)

接下来,实例化一个 tf.train.GradientDescentOptimizer ,负责按照所要求的学习效率应用梯度下降法:

optimizer = tf.train.GradientDescentOptimizer(FLAGS.learning_rate)

之后,生成一个变量用于保存全局训练步骤的数值,并使用minimize()函数更新系统中的三角权重、增加全局步骤的操作。根据惯例,这个操作被称为 train_op,是TensorFlow会话诱发一个完整训练步骤所必须运行的操作:

global_step = tf.Variable(0, name='global_step', trainable=False)
train_op = optimizer.minimize(loss, global_step=global_step)

最后,程序返回包含了 训练操作输出 结果的Tensor

训练模型

一旦图表构建完毕,就通过 fully_connected_feed.py 文件中的用户代码进行循环地迭代式训练和评估

图表

在run_training()这个函数的一开始,是一个Python语言中的 with 命令,这个命令表明所有已经构建的 操作都要与默认的tf.Graph全局实例 关联起来:

with tf.Graph().as_default():

tf.Graph实例 是一系列可以作为整体执行的操作:

TensorFlow的大部分场景只需要依赖默认图表一个实例即可

利用多个图表的更加复杂的使用场景也是可能的

会话

完成全部的构建准备、生成全部所需的操作之后,就可以创建一个tf.Session,用于运行图表:

sess = tf.Session()

另外,也可以利用 with代码块生成Session ,限制作用域:

with tf.Session() as sess:

Session函数中没有传入参数,表明该代码将会依附于(如果还没有创建会话,则会创建新的会话)默认的本地会话

生成会话之后,所有tf.Variable实例都会立即通过调用各自初始化操作中的sess.run()函数进行初始化:

init = tf.initialize_all_variables()
sess.run(init)

sess.run()方法将会运行图表中与作为参数传入的操作相对应的完整子集。在初次调用时,init操作只包含了变量初始化程序tf.group。图表的其他部分不会在这里,而是在下面的训练循环运行

训练循环

完成会话中变量的初始化之后,就可以开始训练了。

训练的每一步都是通过用户代码控制,而能实现有效训练的最简单循环就是:

for step in xrange(max_steps):
    sess.run(train_op)

这里要更为复杂一点,原因是必须把输入的数据根据每一步的情况进行切分,以匹配之前生成的占位符

向图表提供反馈

执行每一步时,代码会生成一个反馈字典,其中包含对应步骤中训练所要使用的例子,这些例子的哈希键就是其所代表的 占位符操作

fill_feed_dict 函数会查询给定的DataSet,索要下一批次batch_size的图像和标签,与占位符相匹配的Tensor则会包含下一批次的图像和标签:

images_feed, labels_feed = data_set.next_batch(FLAGS.batch_size)

然后,以占位符为哈希键,创建一个Python字典对象,键值则是其代表的反馈Tensor:

feed_dict = {
    images_placeholder: images_feed,
    labels_placeholder: labels_feed,
}

这个字典随后作为feed_dict参数,传入sess.run()函数中,为这一步的训练提供输入样例

检查状态

在运行sess.run函数时,要在代码中明确其需要获取的两个值: [train_op, loss]

for step in xrange(FLAGS.max_steps):
    feed_dict = fill_feed_dict(data_sets.train,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images_placeholder,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labels_placeholder)
    _, loss_value = sess.run([train_op, loss],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feed_dict=feed_dict)

因为要获取这两个值,sess.run()会返回一个有两个元素的元组。其中每一个Tensor对象,对应了返回的元组中的numpy数组,而这些数组中包含了当前这步训练中对应Tensor的值。由于train_op并不会产生输出,其在返回的元祖中的对应元素就是None,所以会被抛弃。但是,如果模型在训练中出现偏差,loss Tensor的值可能会变成NaN,所以要获取它的值,并记录下来

假设训练一切正常,没有出现NaN,训练循环会每隔100个训练步骤,就打印一行简单的状态文本,告知用户当前的训练状态:

if step % 100 == 0:
    print 'Step %d: loss = %.2f (%.3f sec)' % (step, loss_value, duration)

保存检查点

为了得到可以用来后续恢复模型以进一步训练或评估的检查点文件,实例化一个 tf.train.Saver

saver = tf.train.Saver()

在训练循环中,将定期调用 saver.save() 方法,向训练文件夹中写入包含了当前所有可训练变量值得检查点文件:

saver.save(sess, FLAGS.train_dir, global_step=step)

这样,以后就可以使用 saver.restore() 方法,重载模型的参数,继续训练:

saver.restore(sess, FLAGS.train_dir)

评估模型

每隔一千个训练步骤,代码会尝试使用训练数据集与测试数据集,对模型进行评估。do_eval函数会被调用三次,分别使用训练数据集、验证数据集合测试数据集:

print 'Training Data Eval:'
do_eval(sess,
        eval_correct,
        images_placeholder,
        labels_placeholder,
        data_sets.train)
print 'Validation Data Eval:'
do_eval(sess,
        eval_correct,
        images_placeholder,
        labels_placeholder,
        data_sets.validation)
print 'Test Data Eval:'
do_eval(sess,
        eval_correct,
        images_placeholder,
        labels_placeholder,
        data_sets.test)

构建评估图表

在打开默认图表之前,应该先调用 get_data(train=False) 函数,抓取测试数据集

test_all_images, test_all_labels = get_data(train=False)

在进入训练循环之前,应该先调用mnist.py文件中的 evaluation 函数,传入的logits和标签参数要与loss函数的一致。这样做事为了先构建Eval操作:

eval_correct = mnist.evaluation(logits, labels_placeholder)

evaluation函数会生成tf.nn.in_top_k 操作,如果 在K个最有可能的预测中可以发现真的标签,那么这个操作就会将模型输出标记为正确 。这里把K的值设置为1,也就是只有在预测是真的标签时,才判定它是正确的

评估图表的输出

创建一个循环,往其中添加feed_dict,并在调用sess.run()函数时传入eval_correct操作,目的就是用给定的数据集评估模型

for step in xrange(steps_per_epoch):
    feed_dict = fill_feed_dict(data_set,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images_placeholder,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labels_placeholder)
    true_count += sess.run(eval_correct, feed_dict=feed_dict)

true_count 变量会累加所有in_top_k操作判定为正确的预测之和。接下来,只需要将正确测试的总数,除以例子总数,就可以得出准确率了:

precision = float(true_count) / float(num_examples)
print '  Num examples: %d  Num correct: %d  Precision @ 1: %0.02f' % (
    num_examples, true_count, precision)

Next:字词的向量表示

Previous:深入MNIST

目录